打架斗殴是严重威胁他人生命和健康的的行为,尽管学校坚决杜绝打架斗殴的发生,对学生暴力行为从重从严从速处理,情节严重的还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但一直以来,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还是屡禁不止,打架斗殴成了当前危及学生安全的、破坏校园稳定的一大隐患。

 

在个案调查和深入学生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打架大都存在心理原因,了解学生打架的心理原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学生中出现的打架斗殴等群体事件,为此通过随机抽样的办法,重点围绕着学生打架斗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对本校2009级和2010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42.8﹪的学生在参与打架斗殴前会感到害怕,39.6﹪的学生打架斗殴后会感到沮丧、后悔,21.5﹪的会感到害怕。综合起来中专生打架斗殴时的心理状况大概可分为两种:偶发型和积怨型,而打架原因是多方面。

 

1 偶发型

 

问卷中让学生选择据其所知:现在学校发生的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主要原因时,有61.6﹪的学生选择了由于突发的一些小口角、碰撞等,也就是很多打架斗殴事件都是偶然发生或突然发生的,是预料之外的。偶发事件的成因、有的是发生在人际间的,有的则是因为一些始料不及的因素,或是某种已有矛盾的爆发.或是本已缓和矛盾的突然激化。人际间的矛盾主要是同学之间的,也可能是学生与社会上某些人之间的。“导火线”可能是学生主动点燃的,如恶作剧;可能是学生被动引发的,如意外事故、性格异常等,也可能完全是外在因素的波及,如某个学生的家庭变故等。引起偶发事件的原因是很难确定和预料,在打架事件发生前,双方都毫无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就动起手来。例如食堂打饭拥挤,不小心撞到了对方就引起争端。其成因可能是由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可能是学生心理失衡,性格异常,如看不惯别人,新生来了给个下马威,觉得打架威风,证明自己的身体优势和在同学中的威信,想引起老师和同学注意,特别是异性同学的注意;还可能是受到情景的诱惑、坏人的教唆、感情的障碍、外来干扰等。

 

2 积怨型

 

积怨型打架斗殴大多表现为打群架,打架的一方事先曾有明确的意识,对另一方有强烈的不满,长期看不顺眼一直想找机会打架,一旦能借题发挥,打架一触即发,往往一点小事即是导火索。发生积怨型打架斗殴的心理因素,有的是报复心理作怪。认为只有通过聚众斗殴才能解决纠纷,消怨解恨,达到心理平衡,受这种心理支配,行为人怨怨相报;有的是取乐心理作怪。认为寻衅滋事可以寻求刺激获取快乐,使空虚的心灵得到充实,这种精神空虚发展到极端便是心理变态。问卷中,在问到参加群体斗殴的原因时,49.1﹪的学生学选择了自己受欺负,然后纠集一帮同学或者老乡进行报复;有26.5﹪的学生选择了受同学的怂恿,认为不参加打架斗殴就不仗义。由此可见,积怨型打架斗殴大多与“面子”和“义气”有关,为了顾面子,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帮其做事。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打架斗殴事件,从而有效预防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呢?

 

1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打架斗殴的害处

 

1.1 破坏校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同学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少数学生参与打架斗殴,把学校的良好氛围破坏了,把校园风气破坏。群体性的打架斗殴,如校际之间学生打群架、校内不同地区之间学生打群架,容易产生轰动效应,形成不安定因素,危及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

 

1.2 恶化成才环境  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理应相互尊重,团结友爱。打架斗殴,只会伤害感情,削弱友谊,破坏团结,瓦解集体,使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失去从他人身上得到帮助及受他人启发以增长自己的学识的良好机会。

 

1.3 损害被害人身心健康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是求知的前提条件,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打架斗殴是一种典型的故意伤害行为,加害者以故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所以打架斗殴的结果往往是造成受害者身体的损伤,遭受伤痛的折磨,甚至造成残疾。

 

1.4 引发违法犯罪  打架斗殴常因小事而起,但其一旦酿成刑事、治安案件,轻则受到退学、开除的处理;重则触犯法律法规,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

 

2 向学生剖析打架斗殴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校园暴力不断发生的大前提不健康的文化传播和不规范的娱乐场所,诱使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如带有色情、暴力的录像、光碟、影视、书刊、网络比比皆是,各式各样的游艺厅、网吧、迪厅等娱乐场所,都对在校生特别是住宿生的身心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些场所的业主为贪图小利,放任在校生在这些场所玩乐,监管措施不到位。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载体、电子游戏中的色情、暴力内容以及痴迷上瘾对在校生产生可怕的暴力思想。

 

2.2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错位,想“出人头地”,是暴力的潜在动力 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只有形成了高尚的人生观,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有些在校学生以“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生活的宗旨,把吃喝玩乐、寻求剌激当成人生的最终目的。在这一年龄大多想受到别人尊重,让别人特别是同学和朋友“看得起自己”,以满足其“受尊重”的心理需要。有的在校生为达到这一目的,把使用武力(暴力)当成了展现“实力”、体现“价值”的途径和方式,错误地认为:能打,就能出人头地,就能让别人看得起,就能作“老大”。这成为了打架闹事的潜在动力。

 

2.3 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是暴力的又一重要原因 可以说,这是所有在校学生的共性。法律和法制对于大部分未成年人来说极其抽象和空洞,他们大多认为法律是“管大人的”,自己还小,法律“管不到自己头上”。同时,他们还把“做错事”(“闯祸”)与“犯罪”混淆在一起,难以区分出二者界限。如果“做错事”,被大人责骂一下就过去了,赔偿、善后也有大人出面。当办案民警问到他们时聚众斗殴是什么性质时,全回答:我知道这次“祸”闯大了!也许他们还不明白:他们这次不是“闯祸”而是犯罪了,而且还将因此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打架斗殴

 

3.1 要正确认识打架斗殴这种粗野、愚昧的不文明行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强调应以对人和气、谦虚谨慎、谈吐文雅、举止文明的行为表现对待他人,而不是以自私、狭隘、粗野、偏激、轻率、放纵,只图一时发泄个人意气而不计较后果的行为表现。

 

3.2 要加强自我克制的能力 学生的斗殴行为,往往是由一时盛怒和冲动而引发。有的在感情愤怒时,完全丧失了理智与控制,不惜代价与牺牲,从而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悔恨;有的在感情冲动时,理智战胜了愚昧,克制战胜了冲动,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在个人纷争面前,忍并非无能,让并非无理,善于自我克制。

 

3.3 要善于化解淤结 有些斗殴是由于同学之间长期不和或私人积怨较深逐步演变而来的,如能主动消除隔阂,及时进行调解、疏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可防止矛盾的激化。我们经常讲,冤家宜解不宜结就是这个道理。

 

3.4 加强自身修养,培养文明的内在美 许多斗殴事件的发生往往祸从口出,一句话可以火上加油,使斗殴行为骤然发生。同学应当做到和气、文雅、谦逊。对人要热情、讲话风趣,做到庄重,不恶语伤人,避免强词夺理,更不讲粗话、脏话。

 

3.5 要分辨是非,判断正误,防止发生群体性斗殴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自己老乡、朋友或本班的同学发生打架时,一定要首先克制自己,冷静思考,切莫推波助澜,火上浇油。关键时刻,应以大局为重,力排众议将其引向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同学感情,保证身心健康,创建和谐校园,应教育学生学会自重自爱,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姿态对待生活。

 

4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对于父母离异的学生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对待父母的离异,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学习英雄人物,不要学“帮派义气”;组织他们收看一些健康向上的电影、录像、电视、书画、报刊;家长和教师必须注意榜样的作用,要给孩子和学生做出表率,要在耐心教育他们懂礼貌、守纪律、讲道德、讲文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行适当的性教育,讲性解剖、性心理及性行为的课程,让他们了解性科学,用科学的性知识保护自己的健康;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等。

 

5 对于打架斗殴违纪现象,学校应加大处理力度

 

学校应加强正面教育,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教育学生不要打架斗殴。对打架斗殴事件严肃处理,首恶必惩。组织一支组织严密、行动迅速,不怕事、敢管事的学校管理队伍。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时,上到校长,下到门卫保安、宿舍管理员,一定要及时做出反应,做出处理,绝不姑息,绝不手软。此外,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派专人负责收集和反馈信息,掌握一批爱打架、常闹事的学生信息,保证信息做到上通下达,建立反馈意见长效机制,设立意见箱,并公布一个公开邮箱,学生有什么信息可以向学校反映。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校完全有能力、有办法建设一个稳定与安全的校园环境。

 

总之,中专学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其特点是可塑性大、自我控制力差。他们在这一时期虽有一定的辩别是非、控制行为的能力,但自控力是非常脆弱的。若缺乏积极引导,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好奇冒险的心理极易导致打架斗殴事件的产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将工作做细做透,以便及时发现苗头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